教学工作

【图片报道】湖北传统民间舞晚会《楚璞》系列访谈:《识璞的慧眼敬畏的心》(一)

作者:湖艺宣 编辑:卢慧 出品部门:于平 发布时间:2016-12-06 点击次数:

杨丽萍整了台《云南映象》,号称“原生态歌舞集”。其实是土生土长的乡间娃子,把塍间坝头的歌舞戏乐搬演于剧场,给旅游观者“秀”一个“映象”——“原生态”在这里只是为着营销而贴附的标签。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度教授,在卸任该院民间舞系主任后,应乐动网页版之邀建立“专家工作室”,尝试建立起保护、挖掘、传承、发展湖北传统民间舞的“活水循环”模式——民间舞晚会《楚璞》是建立这一模式的一个重要成果。

与表演《云南映象》的乡间娃子不同,参与《楚璞》表演的是乐动网页版从中专到大专的各年级同学。虽然表演者不是“原生态”,但晚会演出的追求不是掠影的“映象”而是蕴玉的“璞”,作品的呈现反倒真正保持了“原生态”的原汁原味。担任总导演的高度、卢慧,申说晚会的创作原则是“标新不立异、脱胎不换骨”,也即它一方面传承了民族的、地域的传统民间舞,另一方面也发展出它与时代合拍、与时代共美的新气象。更为重要的意义是:晚会在擦亮湖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品牌的同时,要通过建设相应的品牌课程体系,建立“活水循环”的传承、发展模式,强调“保护继承”和“创新发展”并重——“继承是发展的“根蒂”,“发展”是继承的“枝叶”,要让“根深蒂固”滋长出“枝繁叶茂”!

民间舞晚会《楚璞》作为“活水循环”的舞台呈现,共由10个作品构成。这10个作品中有4个是取自鄂西的土家族民间舞蹈。作为古老民间舞蹈的“现代遗存”,这几个舞蹈似乎都在告诉我们,舞蹈曾经是一种庄肃而神圣的祭祀仪式:比如《八宝铜铃舞》的摇铃振舞,就是以八个铜铃象征八个部落的先祖。歌舞的内容是祭祖求福,形式上则呈现为部落的凝心聚力,而“凝心聚力”正是这个古老祭祀舞蹈的现代价值。又比如以“大摆手”和“小摆手”两种规模存在的《摆手舞》,后者在于祭祀本性先祖,而前者则在于诸姓和合,而以“摆手”名“舞”,深层的意味是民族迁徙历程中跋山涉水的行走体态,张扬着“生生不息”的民族精神。还比如作为古老丧葬仪式舞蹈的《撒叶儿嗬》,是一种俗称“跳表”的缅怀逝者的仪式。非洲有部族为逝者举行通宵达旦的歌舞仪式,表示“伴随逝者走过漫长的再生之路”;《撒叶儿嗬》对逝者的缅怀,则传递出深切的追思和关爱的情怀!

《楚璞》中的汉族民间舞,基本上来自江汉平原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,这其中有3个舞蹈的“原生态”都与“乞讨谋生”相关。一个是《碟子舞》,就是歌剧《洪湖赤卫队》曾撷用的“手拿碟儿唱起来,小曲好唱口难开”。这是江汉平原在饥荒之年“乞讨谋生”者的行活,本质上是“卖艺”而非一味地“乞讨”。一个是《肉连响》,是利川一带“乞讨谋生”者的行活,特点是以掌拍击额、肩、脸、臂、肘、腰、腿等身体部位,以“肉连响”求得“裹腹香”。还有一个是《连厢》,这是在许多地方都存在着的《花棍舞》。这种民间舞所用道具是二尺来长的竹棍,两头安装铜钱以便击打耍弄时发出响声。作为恩施地区“乞讨谋生”者的行活,有人认为《连厢》由《肉连响》中的“连响”而得名。这几个与“乞讨谋生”相关的民间舞蹈的共同点,就是在舞蹈时要弄出点“响声”、谋得个“生路”。安徽的《凤阳花鼓》既往也是如此这般。

当然,也有民间舞是年节之际、丰收之时喜庆心情的流露,比如流传于通城的《通城拍打》、流传于麻城的《麻城花挑》、流传于云梦的《三节龙·跳鼓》和流传于鄂西南的《耍耍》等。实际上,前述与“祭祀仪式”和“乞讨谋生”相关联的传统民间舞蹈,其自身在“民间”也在“与时俱进”的发展。比如脱胎于“祭祀仪式”的庄肃表情,悄然转化为对先人艺术创造的敬畏;而浸漫于“乞讨谋生”的凄凉气氛,也作为一去不返的“曾经”比照出当下的“超越”。也就是说,随着功能的转换,传统民间舞蹈的既成风格形态应注入发展着的时代义涵——这也是《楚璞》这台民间舞晚会解决“传承发展”问题的第一个关注点,我称为“情调”的发展。对于传统民间舞蹈,第二个关注点当然在“体态”。既然将晚会的舞蹈称为“璞”,就说明要保留它的“山野趣”和“泥土香”。高度、卢慧们的做法,是开展“非遗传承人进校园”的系列活动,同时也深入传统民间舞蹈的原生环境,以“活体传承”为本,去芜取精、由表及里、化零为整、变常固特。作为传统民间舞蹈的舞台呈现,编导们当然要考虑动作编排和舞台调度的问题,我把这称为对“格局”对关注。由于动作编排的精心设计和舞台调度的巧妙安排,这些作为“活动”出现的民间舞蹈已经具备了“作品”的范型——“璞”的稚拙之美已有了“玉”的温润之品!(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、博士生导师 舞蹈学院供稿)